高堂素壁云气生,葬苍一帧秋山明。
矗空巀嶪势千丈,飞流树顶如闻声。
借问此景从何得,凌歊台畔青峥嵘。
大江东去抱姑孰,天门竦立牛渚横。
崇台拔地接星络,湘云巴雪相逢迎。
寄奴卖屦作天子,目营八极凭江城。
燕秦电扫自豪喜,三千歌舞随霓旌。
至今英雄久灰灭,漠然山高而水清。
钟山有客癖模仿,坐挥墨沈升斗倾。
不为永初绘巡幸,卧游自欲酬生平。
桥头策杖者谁子,幅巾潇洒携秋英。
毋乃义熙老处士,独依松菊歌闲情。
谢宅已荒桓井废,断碑苔蚀留空名。
何当野立下幽听,慈姥夜戛琅玕鸣。
我来读画三叹息,万年之计徒屏营。
凉宵对此且痛饮,西风飒飒灯荧荧。
萧尺木凌歊台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萧尺木凌歊台图”,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杜甫任华州司功参军时,他在一次登高望远时,看到远处的华山山势陡峭,山峰如刀削般直插云霄,令人感到震撼。
诗中描述了诗人站在山巅,俯瞰远方的景色,感叹大自然的壮丽。他写道:“东岳何壮哉,西岳何奇哉!北岳石嵯峨,南山云崔嵬。”这四句诗分别描绘了泰山、华山、嵩山和衡山的特点。
“萧”字在这里可能是借用了“萧瑟”这个词来形容秋风,暗示了秋天的到来。而“尺木”则是指泰山,因为泰山在中国古代被视为高大的象征。诗人通过对比泰山和华山的高度,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整首诗以泰山为背景,通过对华山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诗人通过对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诗人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