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庙二首 其一

曾披唐史传遗烈,百战孤城迹不磨。
犄角力堪歼寇盗,殒身功已障山河。
名先李郭悬青简,血并南雷染碧莎。
此日楹间修一拜,阵云边月想悲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睢阳庙二首·其一》是清朝诗人王式丹的一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上百战孤城、英雄牺牲的感慨以及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之情。下面将对这首诗作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王式丹,一位清朝诗人,他的作品多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人情怀。
  • 其创作涉及多种风格,不仅在诗歌上有所成就,还可能在散文或其他文学形式中也有所涉猎。
  1. 诗歌原文
  • 曾披唐史传遗烈,百战孤城迹不磨。
  • 犄角力堪歼寇盗,殒身功已障山河。
  • 名先李郭悬青简,血并南雷染碧莎。
  • 此日楹间修一拜,阵云边月想悲歌。
  1. 诗歌内容赏析
  • “曾披唐史传遗烈”,这句反映了诗人对唐朝历史的回顾和思考;
  • “百战孤城迹不磨”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历史的沧桑感。
  • “犄角力堪歼寇盗,殒身功已障山河”描绘了英勇战士的形象及其壮烈牺牲的意义;
  • “名先李郭悬青简”可能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郭沫若等的事迹;
  • “血并南雷染碧莎”则可能是描述战场血迹和南方的雷雨景色;
  • “此日楹间修一拜”,意味着诗人在某日于庙宇中祭拜;
  • “阵云边月想悲歌”,则是诗人想象战场上的景象和战斗者的悲鸣。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如“犄角力堪歼寇盗”中的“犄角”象征着团结的力量,而“歼寇盗”则体现了战争的目的。
  • 语言精炼,情感深沉,通过寥寥数语传达了深厚的历史感慨和民族情感。
  1. 诗歌的创作背景
  • 王式丹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国家经历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诗作往往带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对英雄的缅怀。
  • 通过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歌颂,王式丹表达出对和平年代的向往和对英雄事迹的敬仰。

王式丹的《睢阳庙二首·其一》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承载着厚重历史和文化意义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同时感受到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深切敬意和对家国情怀的高度自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