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月(乙丑)

皓月多情又到门,一轮流转杳无痕。
新愁旧恨偏关是,可有人为月讼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对月(乙丑)》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孤独的感伤。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其豪放洒脱、想象丰富而著称,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将进酒》等。
  1. 作品原文:《对月》
  • **对月思君不见君,
  • 流泪长江东流水。**
  • **以兹传情,托意深长。
  • **明月楼高休独倚,
  •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莫话别时易水寒,
  • 相去万余里,人不相见亦喜。**
  • 此时无声胜有声。
  1. 作品鉴赏与分析
  • 抒情手法:《对月》通过描写月亮和江水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人的深情思念。诗中的“明月”和“长江”都是常见的意象,用以象征友情的长久和别离的哀愁。
  • 艺术特色:李白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如“明月”与“长江”的对比,既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 意境营造:诗中的“流泪”“相思泪”等词汇,构建了一种深沉而哀婉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李白卓越的文学才能,还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美的热爱。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之一。

李白的《对月》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唐代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和深邃内涵,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