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题咏(乙丑)

一条带水永纡回,南部名都此占魁。
吊古客寻鸿爪去,卖花娘抱马头来。
清时酒奏升平曲,劫后风悲瓦砾堆。
听说鸡鸣山半寺,梁皇尚有舍身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陵题咏(乙丑)》是一首描写南京历史与文化的组诗作品,出自清代王季珠之手,创作于乙丑年(即1905年)。这首诗通过对南京历史的描绘和对六朝古迹的感慨,体现了作者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思考与评价。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乙丑年是指清代光绪年间的1905年。当时,清政府正经历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而南京作为当时的首都,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关注。王季珠作为一位有志于文学创作的诗人,选择了南京这座城市为题材,创作了这首《金陵题咏(乙丑)》。
  2. 内容特点:在《金陵题咏(乙丑)》中,王季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京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如“一条带水永纡回,南部名都此占魁”等诗句,形象地勾勒了南京的地理特征和历史地位。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南京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如“清时酒奏升平曲,劫后风悲瓦砾堆”这样的句子,反映了战争给古城带来的创伤。
  3. 艺术特色:《金陵题咏(乙丑)》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它在语言上采用了典雅而富有韵味的文言文,使得整首诗歌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增添了几分现代的灵动。其次,在结构上,这首诗采取了传统的四言或五言的格律形式,使读者能够轻松地感受到古典诗歌的节奏之美。

《金陵题咏(乙丑)》不仅是一部反映南京历史和文化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无论是对于研究南京的历史文化,还是对于欣赏古代诗歌的爱好者来说,《金陵题咏(乙丑)》都是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