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庐遣兴 其三 (乙丑)

嚼过黄梅与紫姜,那云酸辣不曾尝。
太平犬马有馀庆,中落田园并受殃。
老冉冉来情自短,事循循叙梦何长。
果谁死作有名鬼,百世人犹奉瓣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遣兴三首·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杜甫,字子美,唐朝著名诗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变革,因此其作品中常常蕴含深刻的社会观察和政治批判。
  •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时期主要是在唐玄宗与安史之乱(755年—763年)期间。这一时期,唐朝的政治和经济均遭受重创,而杜甫的诗作深刻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1. 诗歌原文
    丰年孰云迟,甘泽不在早。
    耕田秋雨足,禾黍已映道。
    春苗九月交,颜色同日老。
    劝汝衡门士,忽悲尚枯槁。
    时来展材力,先后无丑好。
    但讶鹿皮翁,忘机对芳草。

  2. 诗歌解析

  • 主题与内容:《遣兴三首·其三》主要描绘了丰收时节的美好景象以及农民在农忙季节的辛勤劳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唐代农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工作的同情与赞美。
  • 艺术手法:杜甫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如“甘泽”和“枯槁”、“禾黍”和“颜色”,通过这些词语,不仅传达了丰收的喜悦,也表达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此外,诗歌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将农民比作“衡门土”,既表现了他们的朴实无华,又暗示了他们生活的艰难。
  • 情感表达: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深深敬意和对他们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怀。诗中的“忽悲尚枯槁”和“劝汝衡门士”等句,透露出作者对于农民因时势变迁而陷入困境的同情之情。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作为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他的诗作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 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杜甫被誉为“诗圣”,其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遣兴三首·其三》不仅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还能体会到杜甫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