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秘魔崖至龙潭作

山行逐薙若,径转无人迹。
亭午逾高岭,逍遥随所适。
古寺披荒榛,乍到如有获。
卢师晏坐处,犹存涧边石。
石上留孤松,终古不盈尺。
地僻山鬼邻,鸟下苍苔积。
孤阁临寒溪,林壑莽萧槭。
灌木纷相纠,阴崖互崩拆。
何当秋雨时,惊湍若潮汐。
来此十日眠,濯足蛟龙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王士祯《观秘魔崖至龙潭作》赏析

王士祯的《观秘魔崖至龙潭作》,一首描绘山行之美的古诗,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哲学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作风格与主题
  • 自然描绘:诗人以“山行逐薙若,径转无人迹”开篇,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神秘的山林景象。通过“亭午逾高岭,逍遥随所适”进一步展示了山间景致的变幻莫测和诗人随性而自由的心情。
  • 人文环境:诗中提到“古寺披荒榛,乍到如有获”,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偶遇古寺时的惊喜与感动。这种情感的投射,使得古寺成为了连接自然与人类历史的重要符号。
  • 象征意义:“卢师晏坐处,犹存涧边石”中的“卢师晏坐处”可能象征着历史的沉淀或某种精神寄托。而“石上留孤松,终古不盈尺”则揭示了生命之短暂和自然界的恒久不变。
  • 哲学思考:整首诗贯穿着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哲学思想。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其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和对宇宙哲理的探求。
  1. 诗作语言特色
  • 形象生动:诗中用词精准,如“山鬼邻”、“苍苔积”、“萧槭林壑”等形容词和动词,都极为生动地描绘了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描绘的画面之中。
  • 韵律和谐:诗的押韵严谨,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这种韵律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美感。
  • 含蓄蕴藉:诗中许多句子富含深意,如“终古不盈尺”的孤独松树和“地僻山鬼邻”,都暗示了诗人对无常世事的感慨和对自然法则的敬畏。
  • 意境深远:整体而言,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既有外在自然之美,又有内在心灵之思的艺术境界,给人以深远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
  1. 诗作影响与评价
  • 文学价值:此诗作为古典诗词中的一部分,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被历代文人学者传颂。
  • 文化影响:王士祯作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 研究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自然描写艺术以及文人心态变化等方面,此诗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观秘魔崖至龙潭作》是王士祯在自然景观的启发下创作的一首山水诗,它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也折射出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价值,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