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长沮桀溺耦耕处

曾读陶公传,辽辽沮溺心。
耦耕余故迹,流水抱寒岑。
鸟下日将夕,云归山半阴。
从来避世者,不厌入林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长沮桀溺耦耕处》是清代诗人王士禛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景象,体现了作者对古代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理解。下面是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
  • 王士禛,字贻上,一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雍正时避帝讳,名改为士正,乾隆时又改为士祯。山东新城(今桓台)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谥文简。康熙时为诗坛盟主,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又为“清初六家”之一,论诗倡“神韵说”。有《带经堂集》、《渔洋山人精华录》。
  1. 诗歌原文
    曾读陶公传,尞尞沮溺心。
    耦耕余故迹,流水抱寒岑。
    鸟下日将夕,云归山半阴。

  2. 诗意解析

  • 隐居情怀:通过阅读陶渊明的故事,王士禛感受到了隐者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 农耕生活:描述耦耕的遗风,反映出古代农夫的生活方式和自然之美。
  • 时光流转:夕阳西下、云归山间,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静谧。
  1.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通过对孔子与隐者的对比,展现了两种不同人生态度的差异。
  • 象征手法:如“耦耕”和“流水”、“寒岑”,都是隐者的象征。
  • 意境营造:整首诗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意境。
  1. 历史背景
  • 《论语》记载:《过长沮桀溺耦耕处》选自《论语·第十八章·微子篇》,反映了孔子对隐逸生活的看法。
  • 文化价值:此诗作为儒家文化的体现,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1. 文学鉴赏
  • 语言风格:王士禛的语言清新脱俗,充满了文人的雅致。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如“耦耕”、“流水”、“寒岑”,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个人感悟,传达出内心的平和与超然。
  1. 社会影响
  • 文化传承:王士禛的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被后人传诵。
  • 思想启示:其隐逸思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长沮桀溺耦耕处》不仅是对古代隐逸生活的赞美,也是对自然和谐之美的歌颂。王士禛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与尊崇,同时也反映了他个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