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施秉泛舟抵镇远七首 其五

篙橹数声响磬钟,青天一线失高舂。
波洄面壁疑无路,别有人村转处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牛焘的《由施秉泛舟抵镇远七首其五》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生感慨的清代诗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生平经历:牛焘,字涵万,丽江籍贯,拔贡生,曾任镇沅、安宁、邓川、罗平教官等职。在咸、同之乱期间,牛焘避祸山洞中,抱琴而死。牛焘不仅才华横溢,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诗作多被收入《丽郡诗征》中。
  • 创作风格:牛焘的诗歌以抒情见长,他擅长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他的作品常常蕴含着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诗作原文与注释
  • 原文:《由施秉泛舟抵镇远七首·其五》中的诗句“篙橹数声响磬钟,青天一线失高舂。波洄面壁疑无路,别有人村转处逢。”描述了诗人在船上观赏周围风景的感受。其中“篙橹数声”指的是船夫摇动船桨的声音,“磬钟”则可能是指寺庙里敲钟的声音,“青天一线失高舂”形容天空的高远而清晰,“波洄面壁疑无路”描绘了水面回旋的波纹和面朝墙壁时产生的错觉,“别有人村转处逢”意味着在转弯的地方会遇到新的村庄或景色。
  • 注释:牛焘的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他深邃的艺术造诣。诗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饱含情感,让人仿佛置身其境。
  1. 作品赏析与评析
  •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独特的画面感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入微,如“篙橹数声”、“青天一线”、“波洄面壁”,每一个细节都被诗人捕捉并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此外,诗中也不乏哲理性的思考,如“别有人村转处逢”,暗示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偶然性。
  • 社会意义: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它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写作背景及历史影响
  • 背景:牛焘生活在清代,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牛焘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遭遇和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心声。他在咸、同之乱中避祸山洞中,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影响:尽管牛焘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诗歌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对象。他的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牛焘的事迹也被后人传颂,成为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牛焘的《由施秉泛舟抵镇远七首 其五》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一扇窥视清代社会生活和文人心态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清代的文学艺术和历史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