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峰迭嶂两相撑,鬼斧神工断不成。
拟向云崖探酉穴,却从月下听猿声。
由施秉泛舟抵镇远七首 其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由施秉泛舟抵镇远七首 其三》是清朝牛焘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更为详细的解读:
- 作者介绍:
- 牛焘,字涵万,丽江人,拔贡生。他曾任镇沅、安宁、邓川、罗平教官等职,并有《寄秋轩稿》传世。牛焘家饶于赀而标寄萧然,蓄雷氏琴,自谱新曲被之弦轸。同时马之龙能吹铁笛,郡中有“牛琴马笛”之称目。在咸同之乱时,牛焘避之山中,抱琴而死。
诗歌原文:
奇峰迭嶂两相撑,鬼斧神工断不成。
拟向云崖探酉穴,却从月下听猿声。诗歌赏析:
牛焘的《由施秉泛舟抵镇远七首·其三》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诗中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通过“奇峰迭嶂两相撑,鬼斧神工断不成。”展现了山峰的险峻与自然之美,用“拟向云崖探酉穴,却从月下听猿声。”增添了神秘和幽静的氛围。牛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山水之间,感受那份超脱世俗的宁静与美好。创作背景:
牛焘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下,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往往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牛焘作为一位拔贡生,经历了多次战乱和社会变迁,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个人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牛焘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思考。文学价值:
《由施秉泛舟抵镇远七首·其三》不仅是牛焘个人创作的结晶,也是清代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该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后人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施秉泛舟抵镇远七首·其三》是一首集自然美景描写与人文情感于一体的佳作。它不仅展示了牛焘高超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