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阻风

征帆早喜到江东,凝望乡关咫尺通。
岂谓三朝又三暮,依然愁水复愁风。
空馀山色烟波外,枉却秋光道路中。
但得快哉旗脚转,更何分别问雌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方山阻风》是清代诗人毛师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方山阻风》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这首诗不仅是毛师柱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下面从几个方面深入解析《方山阻风》的各个方面:

  1. 作者背景与生平
  • 生平简介:毛师柱(1634—1711),字亦史,号端峰,江南太仓人。他是陆世仪的弟子,因奏销案受牵连被废黜科举。他的一生经历了不少波折,但最终以诗歌成就闻名。
  • 艺术成就:毛师柱的诗歌在清朝文坛上独树一帜,有《端峰诗选》传世。他擅长七言律诗,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语言质朴而深刻。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节选:征帆早喜到江东,凝望乡关咫尺通。岂谓三朝又三暮,依然愁水复愁风。空馀山色烟波外,枉却秋光道路中。但得快哉旗脚转,更何分别问雌雄。
  • 译文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联写诗人初抵江东时的欣喜之情以及家乡近在咫尺的感受;颔联抒发了诗人对于政治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颈联则描绘了山水之间,时间流转的景象;尾联表达出诗人对人生境遇的豁达和超然。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毛师柱在这首诗中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通过描写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使得诗歌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 语言简练:毛师柱的诗歌语言精炼、朴实无华,但又不失韵味。他善于运用简洁有力的词语来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品读时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思想深度。
  • 意象生动:毛师柱在诗中创造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空馀山色烟波外”等,这些意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所见所感,使整首诗歌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

《方山阻风》作为清代诗人毛师柱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