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记取十年迟,坐看堂堂白日驰。
月下举杯谁是主,风前得句子为师。
漫言丁令归来鹤,且待苏环继起儿。
不作挽诗非为懒,从君去后竟无诗。
敬之大兄归道山一年矣,久欲作挽而未果,今往吴门篷窗暇为补三首 其三 (乙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乙丑岁除夜会乐天重赋未成》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于公元825年(元和十年),在长安与好友元稹同岁,即四十四岁时所作的一首诗。
此诗作于作者任杭州刺史期间,为追念其兄白行简而作。白行简于元和五年(810年)去世,故白居易以“一年”相约,至除夕夜写这首诗。
诗中表达了白居易对亡兄深厚的怀念之情。诗从自己说起,言兄弟虽不同乡,但心却常相连。“忆昔南阁数相见”,回忆了与兄长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每愿百年长,相保无相忘”。然而,“今时一去矣”,如今哥哥已经离世多年,“人生几何时,怀人不及门”,感叹人生苦短,难以长久相聚。最后以“明年此别日,又过一度残”收尾,表达了对再次分别的不舍和无奈。
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兄弟情谊的描绘,展现了白居易深沉的情感世界和对亡兄的无限思念。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的认知和感慨。
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丧葬习俗的重视和人们对生死观念的认识。在唐代,丧葬习俗被视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人们对此有着严格的规范和仪式感。同时,生死观念在唐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生命的质量和意义,而非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
《乙丑岁除夜会乐天重赋未成》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诗歌作品,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居易的思想情感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