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署大堂联

帝泽如春,正寰海波恬,瀛洲日丽;
太平有象,喜灵台伯偃,王会图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译署大堂联》是方浚师创作的一副对联

对联是中国文学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字艺术形式,通常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要求内容、音韵、字数、结构等各方面都相得益彰。方浚师的《译署大堂联》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而且在内容上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副对联:

  1. 作者介绍:方浚师,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字子严,号梦簪,安徽定远人。他是一位杰出的清代官员,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历任多个官职后,方浚师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与赞誉。

  2. 文本内容:《译署大堂联》原文为“帝泽如春,正寰海波恬,瀛洲日丽;太平有象,喜灵台伯偃,王会图成”,其翻译为:“皇帝的恩泽如同春天般温暖,整个海洋波澜安详,瀛洲之境阳光明媚;国泰民安的景象宛如神祗庇佑,喜悦之情洋溢于灵台之上,王会图景得以完成。”

  3. 文化意蕴:这副对联不仅体现了方浚师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治理和个人理想社会的深刻思考。其中“帝泽如春”象征着皇帝的仁政与清明政治,而“瀛洲日丽”则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繁荣的美好愿景。同时,“太平有象”暗示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喜灵台伯偃”则寄托了作者对和谐社会秩序的追求和祝愿。最后,“王会图成”则暗合了历史上的盛世景象,预示着国运昌隆、天下太平的美好未来。

《译署大堂联》不仅作为一副对联,更是一部文学作品,它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方浚师的文学才华和高尚情操。这副对联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不仅因为它的艺术价值,更因为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历史意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