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鸿章母联

桑梓久蒙庥,遽惊萱草霜凄,辍社停舂,遍皖水十三州士女;
棣棠同秉节,更见兰芽日茂,承家报国,偏箕畴九五福荣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李鸿章母联》并非是文学作品,而是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作者为方浚师,字子严,号梦簪,是清朝时期的文人。下面对这副对联进行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方浚师是一位杰出的文人,他不仅是一位学者,也是政治家。他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尤其是在清朝末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创作时间:据资料记载,这副对联是在清咸丰五年(1855年)方浚师考中举人之后的作品。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以及自己的抱负和理念。
  1. 文本内容
  • 第一联:“桑梓久蒙庥,遽惊萱草霜凄,辍社停舂,遍皖水十三州士女。”这句话表达了家乡人民对于李鸿章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反映了李鸿章离开家乡后所引起的悲痛情绪。这里的“桑梓”指的是家乡,而“萱草霜凄”则形象地描绘了母亲逝世时的场景,让人感到悲伤和不舍。“辍社停舂”则意味着由于李鸿章不在家乡,人们不再一起劳作,生活变得冷清。最后一句“遍皖水十三州士女”则扩大了这种情感的影响范围,不仅限于一方,而是遍及整个安徽地区。
  • 第二联:“棣棠同秉节,更见兰芽日茂,承家报国,偏箕畴九五福荣哀。”这句诗表达了对于李鸿章母亲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其中“棣棠”指的是李母,而“秉节”则暗示着她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兰芽日茂”则意味着新生和希望,象征着家族的未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最后一句“偏箕畴九五福荣哀”则强调了李母去世给家族带来的损失和悲痛,但同时她的贡献也使她获得了应有的荣耀。
  1. 艺术特点
  • 对仗工整:这副对联在结构和用词上都非常讲究,前后两联在字数、音韵、意义上都做到了严谨对称,展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 情感真挚:这副对联充满了作者对于母亲的思念和对于国家的忧虑之情,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崇高的情操。
  1. 历史意义
  • 文化传承:这副对联不仅体现了方浚师的文学才华,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通过简洁有力的文字,传达了深刻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源。
  • 历史见证:这副对联的创作和流传,记录了清朝末年的一段历史,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物命运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挽李鸿章母联》是方浚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创作的一副对联。它不仅展示了方浚师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状态。通过对这副对联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魅力,并从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