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李琳枝侍御诏狱

抗疏今何事,身危直道难。
忽闻收北寺,不敢问南冠。
草莽臣无状,朝廷法屡宽。
圣明知汝戆,频取谏书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慰李琳枝侍御诏狱》是清代诗人丁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对其内容、作者背景及其文学价值进行详细分析:

  1. 诗歌原文及解析
  • 诗歌原文:“抗疏今何事,身危直道难。忽闻收北寺,不敢问南冠。草莽臣无状,朝廷法屡宽。圣明知汝戆,频取谏书看。”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表达了丁澎面对困境时的内心感受和对国家政治的忧虑。
  1. 作者背景与创作动机
  • 作者生平:丁澎,字飞涛,号药园,是清代浙江仁和人,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早年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曾担任河南乡试副考官等职务。然而,由于科场案的影响,他因违反规则被贬至塞上五年。
  • 创作动机:丁澎在诗中通过“抗疏”这一行为展现了他对正直和原则的坚持。他的担忧不仅来自于个人的处境,也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看法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通过这样的表达,丁澎试图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状况的关注和反思。
  1. 诗歌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南冠”、“北寺”等词汇的使用,既指代了具体的政治场所,也隐喻了诗人自身的境遇和立场。这些意象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让读者能够更生动地感受到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和信息。
  1. 诗歌主题与社会意义
  • 社会反映: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现状的一种批评和思考。通过丁澎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处于政治风波中的文人如何坚守自己的道德立场和信仰。
  • 历史影响:作为清代的文学作品,《慰李琳枝侍御诏狱》不仅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对后世也有启发和影响。它的出现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正和个体权利的平衡,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慰李琳枝侍御诏狱》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和文化的见证。它展示了个人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坚守信念,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历史以及社会变迁的人们来说,这首诗都是珍贵的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