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隐士 其二

尝闻庞德公,自守甘穷饿。
旦率妻子耕,不知州牧过。
关中傕泛攻,河上表吕破。
默默似无闻,但理芸锄课。
独识诸葛君,一言定王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古隐士 其二》是明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顾炎武的诗歌作品。该诗作以淡泊名利、志在山林为主旨,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顾炎武的个人历程: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 - 1682年2月15日),本名绛,字忠清,号亭林。他原籍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南都陷落后改名炎武,以示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顾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自称为亭林先生。
  • 学术成就与影响:作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他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经学、史学、音韵学等多个领域。顾炎武的著作涵盖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其学术思想和著作在当时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原文及其解析
  • 诗句内容:《古隐士 其二》中的诗句“弹铗无鱼漑釜鬵,古来隐士有招寻。”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暗示了现实社会中隐士的稀缺性。“农耕瘠土牵驯犊,吏散闲庭下暮禽。”则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图景,表现了隐者的生活状态。
  • 情感表达:整首诗渗透出一种超脱尘世、归隐自然的情感。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勾勒出了理想中的隐士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批判。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顾炎武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农耕瘠土牵驯犊”中的“瘠土”,不仅形容了农田的贫瘠,也暗指了隐者的艰难处境。
  • 语言精炼:诗中使用了简洁的语言,却能够生动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胡为两遗老,垦此荒田中”一句,既表达了对两位老者垦田行为的不解,也隐含了对现状的批评。
  1. 历史影响与评价
  • 历史地位:顾炎武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具有价值,更在思想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他的作品被视为儒家思想的典范,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后世评价:顾炎武的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古隐士 其二》被众多研究者和爱好者所推崇,被认为是了解其生平和思想的重要窗口。
  1. 文化与社会意义
  • 文化传承:顾炎武的诗歌体现了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精髓,对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隐逸生活的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 社会启示: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写,顾炎武不仅展示了理想中的隐逸生活,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精神慰藉和思考的空间,引导人们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平衡。

《古隐士 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隐居愿望的诗歌,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思考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