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射堋山

寒日欲堕石射堋,环湖历历来渔灯。
山下蕲王宋时墓,屹然穹碑镇山路。
太白天弧见角芒,金山京口又沙场。
尔来兀术方深入,帝在明州正待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石射堋山》是诗人顾炎武的一首古诗,创作于明清之际,体现了作者对时政的关注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学者称亭林先生。他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学者。一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反对宦官权贵,参加抗清起义。其研究学问、为文作诗,都主张经世致用。
  • 创作时代: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清之际,具体年代不详。这一时期,国家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激化,文人关注时政,思考国运民生。顾炎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石射堋山》,以表达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1. 诗歌内容分析
  • 寒日欲堕石射堋:首句描绘了日落西山的景象,寒日欲堕,暗示着国家的颓势和时代的艰难。“石射堋”可能是指太湖边的某个自然景观,或者是某个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地点。
  • 环湖历历来渔灯:次句通过描写环湖的景色,展现了太湖边渔民捕鱼的情景。渔灯点点,映照出渔民们的生活和对家乡的眷恋,也反映出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 山下蕲王宋时墓:第三句提到了蕲王的宋时墓,蕲王是南宋末年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墓地位于山上,象征着历史的沉淀。这座墓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也为后人提供了思考过去的机会。
  • 屹然穹碑镇山路:最后一句描述了穹碑的存在,它如同守护神一般屹立在山路上,为人们指引方向。穹碑作为历史见证,提醒人们不忘过去,警惕未来。
  1. 诗中意象解读
  • 寒日欲堕石射堋:这里的寒日象征着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欲堕则意味着这种衰败是不可避免的,需要人们去面对和解决。
  • 环湖历历来渔灯:环湖的描述展现了太湖的美丽和宁静,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渔灯代表了渔民们的生活和希望,他们在这里辛勤劳作,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
  • 山下蕲王宋时墓:蕲王的宋时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珍惜现在,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
  • 屹然穹碑镇山路:穹碑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它告诉人们,无论面临多么艰难的挑战,都有力量去克服它们,继续前行。
  1. 诗中情感表达
  • 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心。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期望。
  • 对历史的反思: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体现在对蕲王墓的描述上。他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们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
  • 对民族精神的弘扬:诗中的穹碑象征了民族精神的力量。诗人希望通过这首诗,激励人们铭记历史,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 诗中哲理思考
  • 天象与人祸的关系:诗中提到太白天弧见角芒,金山京口又沙场,这些天象的变化可能预示着国家将要发生战争或动荡。诗人通过天文现象来警示人们,要关注时局,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诗人在诗中通过对历史的描绘和反思,强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他认为了解历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石射堋山》不仅展示了顾炎武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邃的思想境界,还反映了他在动荡时期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