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路光禄太平

弱冠追三古,中年赋二京。
一门更丧乱,七尺尚峥嵘。
江海存微息,山陵鉴本诚。
落萁裁十亩,覆草只三楹。
变故兴奴隶,奸豪出里闳。
弥天成夏网,画地类秦坑。
狱卒逢田甲,刑官属宁成。
文深从锻炼,事急费经营。
节侠多燕赵,交亲即弟兄。
周旋如一日,忼慨见平生。
疾苦频存问,阽危得拄撑。
不侵贞士诺,逾笃故人情。
木向猿声老,江随虎迹清。
更承身世画,不觉涕沾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路光禄太平》是清代诗人顾炎武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深刻思考和情感体验。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与背景:

  1. 诗歌内容概述
  • 追述历史与现实:《上路光禄太平》通过“弱冠追三古,中年赋二京”这样的开篇,展示了诗人对古代历史的追溯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这反映了顾炎武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的关切。
  • 反映家族与个人遭遇:“一门更丧乱,七尺尚峥嵘”表达了家族的不幸和个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不屈。这揭示了诗人在逆境中的坚强性格及其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 描绘自然与人世沧桑:如“江海存微息,山陵鉴本诚”等诗句,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隐喻人世间的变化无常与世事的艰难。这种对比强调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变迁的深刻理解。
  • 反映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变故兴奴隶,奸豪出里闳”等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不公正现象。这显示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批判精神。
  •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狱卒逢田甲,刑官属宁成”等部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及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这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
  • 表达个人的坚持与追求:“文深从锻鍊,事急费经营”等句,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仍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这展现了诗人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 创作背景解析
  • 时代背景:顾炎武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变革剧烈,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的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 个人经历:顾炎武本人积极参与过抗清斗争,多次拒绝清廷的推荐,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挑战。这些经历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体现。
  • 文学追求:顾炎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诗人。他主张经世致用,希望通过自己的学问和诗歌来启迪人们的思想,改变社会现状。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对后世的影响:顾炎武的这首《上路光禄太平》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被后来的许多诗人所学习和借鉴。
  • 文化传承的意义:作为清代文人的代表之一,顾炎武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他的诗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的文化风貌和历史背景。

《上路光禄太平》不仅是顾炎武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研究清代历史文化、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通过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特色,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诗人本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所承载的思想与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