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 其二

岁岁飞鸿出口回,年年采木下川来。
川中鹿角都除却,便似函关日夜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古北口 其二”是清代诗人顾炎武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感受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诗人介绍
  •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字忠清,号宁人,又号蒋山佣,汉族,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思想家。顾炎武出生于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是明末清初的杰出文学家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
  • 顾炎武在明朝灭亡后,因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为人,改名“炎武”。他的一生历经坎坷,曾因参加抗清复明活动而被捕入狱,但最终得以重获自由。
  1. 诗作原文
    岁岁飞鸿出洞口,年年采木下川来。
    川中鹿角都除却,便似函关日夜开。

  2.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和历史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广阔视野。诗中的“飞鸿出洞口”象征着历史长河中的人物与事件;而“采木下川来”则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自然环境。
  • 哲理思考:诗中的“川中鹿角都除却”,暗示着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便似函关日夜开”,则表达了对于历史的不断重现和循环的深刻认识。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这些诗句,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过去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1. 艺术特色
  • 自然与历史的融合:顾炎武在这首诗中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还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 语言精炼:顾炎武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每一个词都经过精心挑选,既富有表现力又易于理解。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容易传播和接受。

《古北口 其二》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诗,也是顾炎武先生个人情感和历史哲思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还能从中汲取到生活和工作的智慧与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