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隐君元明于园中寘一小石龛曰仙隐祠徵诗纪之 其二

百尺松阴十亩园,此中人物似桃源。
衣冠俎豆犹三代,鸡犬桑麻自一村。
垣外白榆随宿列,树头青鸟候风翻。
坐来仿佛疑仙境,试问先生笑不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隐君元明于园中置一小石龛,名为仙隐祠,并征诗纪之,其二是其中之一。张隐君元明的这一行为,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置石建祠,更是一次文学上的壮举,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张隐君元明的行为体现了文人对于自然和精神家园的向往。在《张隐君元明于园中寘一小石龛曰仙隐祠徵诗纪之 其二》中,诗人描绘了一幅百尺松阴、十亩园地的景象,其中的人物生活仿佛自桃花源般的理想国度。这反映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喧嚣,回归自然、寻找心灵归宿的渴望。同时,诗中的“衣冠俎豆犹三代,鸡犬桑麻自一村”等句,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明的缅怀与追求,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对简朴生活状态的向往。

顾炎武通过自己的诗句,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理想化的桃源世界。这种对理想生活形态的描述,不仅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顾炎武的这种追求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在物质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顾炎武的作品提醒人们要关注内心的平和与充实。

张隐君元明通过置石建祠的行为,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一次赞歌,也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理想化表达。他的这首诗,通过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喧嚣、向往自然和谐生活的理念。这不仅是对古人审美情趣的一次再现,更是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种启示和引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