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康文学乃心归合阳

子夏看书室,临河四望开。
山从雷首去,浪拂禹门回。
大道疑将废,遗经重可哀。
非君真好古,谁为扫莓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康文学乃心归合阳》是顾炎武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诗中不仅描绘了壮阔河山的自然美,也蕴含着作者对于历史变迁和文化遗产的深刻思考。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的学者、思想家和经学家,字宁人,号亭林,自称蒋山佣。他在青年时期便立志为国用世,发愤学习,以解决当时社会的多难之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他身处乱世之中,依然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现实的心态。

诗的全文如下:

子夏看书室,临河四望开。
山从雷首去,浪拂禹门回。
大道疑将废,遗经重可哀。
非君真好古,谁为埽莓苔。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子夏看书室”,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学习环境;“临河四望开”则表现了诗人站在书室旁的河边,远眺河山的开阔视野。“山从雷首去,浪拂禹门回”两句,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壮观景象,其中“雷首”指的是黄河源头,而“禹门”则是黄河进入峡谷的地方,象征着河流的险峻与壮丽。

诗中的“大道疑将废,遗经重可哀”表达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可能被遗忘的忧思。顾炎武本人便是一位热爱古籍、致力于保存文化遗产的学者,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一理念。然而,在他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传统的坚守显得尤为宝贵。

最后一句“非君真好古,谁为埽莓苔”,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在动荡的历史时期,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的威胁,需要有人站出来保护和传承。顾炎武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担忧。

《送康文学乃心归合阳》不仅是顾炎武个人情感和志向的抒发,更是他那个时代文人对于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个人经历的结合,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传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