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桥行赠趋庭李太公夫妇八十燕喜

昔年题诗曾寿君,挥毫剩欲凌千军。
娄敬洞前云不散,下邳桥下水如焚。
十载流年如博奕,白头翁姥发转黑。
老我拚为种菜人,郎君频作看花客。
早春忽接郎君书,郑重江淮问索居。
鸡腿麻姑间易粟,充囊薏苡如明珠。
烂煮豆羹和肉汁,新炊饱餐扪腹急。
放箸重为介寿诗,香篆萦窗墨花湿。
君不见日蚀麒麟斗几回,榴花萱草久相催。
当歌若话沧桑事,便劝仙人酒一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圯桥行赠趋庭李太公夫妇八十燕喜》是明代诗人钱谦益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风俗和人们的情感世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学者,与宋徵璧、侯方域并称为“南三”,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地位。他的诗作广泛传颂,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歌原文
    昔年题诗曾寿君,挥毫剩欲凌千军。 娄敬洞前云不散,下邳桥下水如焚。

  2. 诗歌解析

  • 昔年题诗曾寿君:表达了诗人当年曾向李太公祝寿的情景,以及他当时的热情和豪情。
  • 挥毫剩欲凌千军:描绘了诗人挥墨泼洒的壮观景象,意指其文才非凡,气势磅礴。
  • 娄敬洞前云不散:可能指的是李太公的居所,或者是某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云彩缭绕,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 下邳桥下水如焚:形容河水湍急,水势如同火烧一般,反映出自然景色的激烈和生动。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邃: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深沉而热烈的氛围。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李太公夫妇的赞美,展现了他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 语言华丽:诗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诗歌读起来富有韵味。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末年,具体时间不详。
  • 社会背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之间相互酬酢、赠诗是常见之事,此诗可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1. 文化价值
  • 传承价值:作为文学作品,这首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 教育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理解,提高文学素养。

《圯桥行赠趋庭李太公夫妇八十燕喜》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历史的画卷,它展示了明末清初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友情、家庭和社会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风俗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