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孟阳仿大痴仙山图

大痴老人游华山,白云滃起衫袖间。
玉箫满满车箱谷,抗手招邀竟不还。
孟阳不乐人间住,烧松点墨天都去。
三十六峰云海中,白月吴吟向何处。
爱画都于画笥探,湖桥东畔石城南。
每对山窗图粉本,更从禅榻仿浮岚。
纸上流年去无迹,笔端白汗犹堪滴。
故人风致剩残缣,老我颠毛比焦墨。
楞严影事不吾欺,落却前尘午梦迟。
两翁执手仙山里,莫漫轩渠笑我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孟阳仿大痴仙山图》是一首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创作的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该作品:

  1. 作者介绍
  • 基本资料:钱谦益,字受之,号尚湖,又号牧斋、蒙叟、东涧遗老等,常熟(今属江苏)人。他是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南明弘光时出为礼部尚书,清兵南下时降清,任礼部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明史副总裁。
  1. 诗作原文
  • 全文:大痴老人游华山,白云滃起衫袖间。玉箫满满车箱谷,抗手招邀竟不还。
  • 注释:这首诗的首句“大痴老人游华山”指的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第二句“白云滃起衫袖间”,形容画中云雾缭绕,如在衣袂之间。第三句“玉箫满满车箱谷”,描绘了一幅音乐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第四句“抗手招邀竟不还”则反映了画中人物仿佛与世隔绝,不受世俗羁绊,不愿回归人间。全诗以诗意浓厚的语言,展现了一幅超脱尘世的仙境图景。
  1.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钱谦益的诗采用了传统的写意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绘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如“白云滃起衫袖间”、“玉箫满满车箱谷”、“抗手招邀竟不还”等,不仅让读者感受到画面的美,也体会到一种超越尘世的自由感。
  • 文化内涵:作为一位历经晚明和清朝的文人,钱谦益的诗作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对大痴仙人的描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由与超脱的追求和向往。同时,诗中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1. 创作背景
  • 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万历丁巳夏五月,当时钱谦益与其友人孟阳一同游览了一处名为拂水山庄的地方,其中中峰雪崖师收藏有一幅大痴仙山图。两人相邀前往观赏,并在观后由孟阳作图,钱谦益据此写下这首诗。
  • 参观体验:此次游览可能是一次心灵上的旅行,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可能经历了一次心灵的触动,从而有了创作灵感。诗中对大痴仙人的形象刻画细腻,以及对其生活状态的描写,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钱谦益的这首《题孟阳仿大痴仙山图》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尝试和探索。它体现了清代诗人对传统诗歌形式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于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 历史评价: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首诗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对大痴仙人形象的塑造和对山水之间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愿景,对后世文人墨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美和理想生活的向往。

通过了解《题孟阳仿大痴仙山图》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内容以及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这首长诗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