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论语·子罕篇·第二十八章》是《论语》中的一篇文章,由孔子的弟子曾参(字子舆)撰写。此篇主要讨论了孔子与子夏之间的对话,内容涉及道德修养、学习态度、政治理念等多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观念,强调作为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敏捷。他还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学习必须结合思考,否则容易陷入困惑或停滞不前。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忠诚、谦逊、仁爱等儒家美德的重要性。
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对个人德行和行为规范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展示了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在现代,这段文字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可以用于教育、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讨论和实践。
凋,凋伤义。凋在众木之后,曰后凋。春夏之交,众木茂盛,及至岁寒,尽归枯零。独有松柏,支持残局,重待阳和,所谓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然松柏亦非不凋,但其凋在后,旧叶未谢,新叶已萌,虽凋若不凋。道之将废,虽圣贤不能回天而易命,然能守道,不与时俗同流,则其绪有传,其风有继。本章只一语,而义喻无穷,至今通俗皆知,诗人运用此章义者尤广。吾中华文化之历久常新,孔子此章所昭示,其影响尤为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