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泰伯篇 · 第二章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另一译法】

孔子说:“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倦。只知道谨慎,却不知礼,就流于畏葸懦弱。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盲动闯祸。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在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对待亲族,那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在上位的人不遗弃他的老同事、老朋友,那老百姓就不致对人冷淡无情。”

孔子尚礼。本章孔子从反面对无礼之害进行了论证,恭慎勇直皆美行,若不知礼,会造成种种恶果。

介绍

《论语·泰伯篇·第二章》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的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孔子对“孝”的理解。

在《论语·泰伯篇·第二章》中,孔子说:“君子之孝也,非为报也,而天理之自然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的孝道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或者家族的利益,而是符合天道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君子应当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出于内心的真诚,而非为了得到什么回报。

孔子还强调了对待父母的尊重和关爱,他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至于事君则不能。”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能够尽自己的全力去孝敬父母,那么他在处理国家大事时也应该全力以赴,但不能因为自己对父母的孝道而影响对君王的忠诚。

《论语·泰伯篇·第二章》通过孔子的话语传达了他对孝道的理解和推崇,强调了孝道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更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责任担当,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回馈和尊重。

注解

劳:辛劳,劳苦。

葸(xǐ):拘谨,畏惧的样子。

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笃:厚待、真诚。

故旧:故交,老朋友。

偷:淡薄。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此君子指在上者。笃,厚义。兴,起义。在上者厚于其亲,民闻其风,亦将兴于仁。或说:君子以下当别为一章,惟为谁何人之言则失之。或说:当出曾子,因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说相近。然无确据,今不从。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遗,忘弃。偷,薄义。在上者不忘弃其故旧,则民德自归于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