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 泰伯篇 · 第七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另一译法】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介绍
《论语·泰伯篇·第七章》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部分,由孔子及其弟子所撰。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士人应有的品德和责任。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文学作品:
- 内容概述:《论语·泰伯篇·第七章》的原文出自《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曾子的对话。在这一对话中,曾子引用了“士不可以不弘毅”的观点,强调作为士人应当具备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以承担重大的责任,并且追求远大的仁道。
- 文学价值:《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文献,不仅是哲学和伦理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古代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宝贵资料。其语言简练而深刻,反映了古代汉语的丰富表达能力。通过阅读《论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道德和社会结构。
- 教育意义:《论语·泰伯篇·第七章》对当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来面对这些困难。此外,它还教导人们要不断追求个人的道德修养,努力实现仁爱的理想。这对于培养现代公民的品格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泰伯篇·第七章》不仅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智慧,也提供了深刻的道德教育和人生指导。对于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提升个人素养的人来说,深入研究这部作品会有很大帮助。
注解
弘毅:弘,广大。毅,强毅。非弘大强毅之德,不足以担重任,行远道。
仁以为己任:仁,人道。仁以为己任,即以人道自任。
死而后已:一息尚存,此志不懈,而任务仍无完成之日,故曰死而后已。
本章以前共五章,皆记曾子语。首记曾子临终所示毕生战兢危惧之心。次及病革所举注意日常容貌颜色辞气之微。再记称述吾友之希贤而希圣。以能问于不能,是弘。大节不可夺,是毅。合此五章观之,心弥小而德弥恢,行弥谨而守弥固。以临深履薄为基,以仁为己任为量。曾子之学,大体如是。后两章直似孟子气象,于此可见学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