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殇四十五首 其六

驱乌画地标秦塞,骑竹朝天习汉仪。
临穴正如哀奄息,伤心岂独为家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钱谦益的《桂殇四十五首 其六》是一首充满哀思与悲情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末年,反映了诗人对一位名叫长孙佛日的年轻生命逝去的悲痛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桂殇四十五首 其六》:

  1. 诗人生平
  • 钱谦益(1582年—1664年),字受之,号牧斋,后更名牧甫,晚号蒙叟。他是明朝末年的文学家、史学家,也是东林党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特别是在明末清初的政治动荡中,他的作品多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1. 作品背景
  • 《桂殇四十五首》是钱谦益在明朝末年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共四十五首。这些诗歌主要描写了对年轻生命的哀悼,特别是其中的第三十二首《桂殇》直接提到了“长孙佛日”这一名字,可见此诗是其中的一部分。
  1. 主题内容
  • 《桂殇四十五首 其六》通过具体的情景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长孙佛日的深切思念和对其早逝的惋惜。诗中的“驱乌画地标秦塞,骑竹朝天习汉仪”形象地刻画了古代的仪式场景,而“临穴正如哀奄息,伤心岂独为家儿”则透露出诗人对家族悲剧的深深哀痛。
  1. 艺术特色
  • 钱谦益的诗歌语言华丽,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在《桂殇四十五首 其六》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驱乌画地标秦塞,骑竹朝天习汉仪”,营造出了一种庄重而又哀伤的氛围。这种对比强烈的情感表现方式,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情感厚度和文化内涵。

《桂殇四十五首 其六》不仅是钱谦益诗歌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明代末年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钱谦益的文学成就及其时代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