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杂题绝句二十五首继乙未春留题之作 其二十三

披发何人夜叫天,亡羊臧谷更堪怜。
长髯衔口填黄土,肯施维摩结净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陵杂题绝句二十五首继乙未春留题之作的第二十三首是一首描绘南京城市景观和历史风貌的诗歌。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生动地描绘了南京的城市面貌和历史文化。

这首诗的首句“六代繁华事可伤”,表达了诗人对南京六朝时期繁荣景象的感慨。诗人用“繁华”一词来形容那个时代,但紧接着又用“事可伤”来表达这种繁华背后的悲凉和无奈。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感慨之情。

第二句“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南京周围的自然景观和城市的孤独感。他提到“山围故国周遭在”,意味着南京被周围的山脉包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理格局。而“潮打空城寂寞回”则表达了这座城市在历经沧桑后,依然孤独地屹立着,给人一种空寂之感。

第三句“风物并皆我所有,更待日边信使回”,诗人进一步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提到“风物并皆我所有”,意味着他拥有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美景。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反而更加渴望能从远方传来家乡的消息。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期待之情。

第四句“谁料南楼吹笛者,烟月分明在客袍”,诗人通过一个具体的场景,展现了他的孤独和无助。他提到“谁料南楼吹笛者”,意味着他原本以为自己能够感受到家乡的气息,却没想到那只是一场幻觉。而“烟月分明在客袍”则表达了他在异乡漂泊的无奈和孤独。

第五句“谁道沧江总无情,近来看得竟成行”,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沧江的情感态度。他提到“谁道沧江总无情”,意味着他原本以为沧江一直都是无情的,但他却发现最近沧江的变化让他感到惊讶。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悟和对沧江情感态度的转变。

第六句“谁言千载空王气,底事秦淮到眼来”,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历史上帝王之气的感受。他提到“谁言千载空王气”,意味着他原本以为历史上的帝王之气早已消失殆尽,但他却发现秦淮河的存在让他感到惊讶。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秦淮河的深厚感情。

第七句“旧时王谢堂前路,应长行人剑履来”,诗人通过回忆历史人物王谢的故事,表达了他对过去的怀念之情。他提到“旧时王谢堂前路”,意味着他曾经走过的那些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了行人的剑履之路。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过去的感慨和对过去的怀念。

第八句“乌衣巷口风犹在,白鹭洲边月正圆”,诗人通过描绘乌衣巷口和白鹭洲边的景色,表达了他对过去的美好记忆。他提到“乌衣巷口风犹在”,意味着那些曾经熟悉的街道和风仍然留存在他的心中。而“白鹭洲边月正圆”则表达了他在这些地方看到的美丽景色让他感到愉悦。

第九句“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曾记醉翁身”,诗人通过描写柳树和菱歌的场景,唤起了他过去的回忆。他提到“旧苑荒台杨柳新”,意味着那些曾经熟悉的地点现在变得陌生了,而柳树却依旧保持着它的美丽。而“菱歌曾记醉翁身”则表达了他在这些地方听到的歌声让他想起了自己曾经醉心于其中的经历。

第十句、第十一句、第十二句分别以“旧时王谢堂前路,应有飞燕入帘来”、“乌衣巷口春风度,燕子不曾双去来”、“旧苑荒台杨柳青,长条短叶复相依”等诗句结尾,延续了上文对南京旧时的描写,继续展现这座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