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 · 泰伯篇 · 第十三章
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介绍
。
《论语·泰伯》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道德、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对话和论述。该篇章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共处,并强调“泰伯”的精神——即超越自我,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境界。其中,“泰伯”指的是古代的一个贤明君主或有德行的人,他在《论语》中的角色是象征性的,代表了高尚的道德和政治理想。
由于篇幅较长且涉及内容广泛,《论语·泰伯》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多个层面的思想。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伦理关系和社会治理思想的经典文献之一。通过《论语·泰伯》,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请注意,《论语·泰伯》是孔子及其弟子对“泰伯”精神的阐述与讨论,并
注解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信,信此道。非笃信则不能好学。学,学此道,非好学亦不能笃信。能笃信,又能好学,然后能守之以至于死,始能善其道。善道者,求所以善明此道,善行此道。或说:守死于善与道之二者,今不从。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危国不可入,乱国不可居。不入危邦,则不被其乱。不居乱邦,则不及其祸。全身亦以善道。然君子身居其邦,义不可去,有见危而授命者,亦求善其道而已。此皆守死善道。盖守死者,有可以死,可以不死之别。必知不入不居之几,乃能尽守死善道之节。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见,犹现,犹今云表现。君子或见或隐,皆所以求善其道。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有道而屈居贫贱,不能自表现,亦不能善道之征。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邦无道而高居富贵,更是不能善道之征矣。盖世治而我身无可行之道,世乱而我心无可守之节,皆可耻之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