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论语 · 述而篇 · 第十五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介绍
。
《论语·述而》第15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时学问和道德才能确立起来;四十岁时不再疑惑不解;五十岁时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而不固执己见;到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地去做事而没有违背规矩的地方。”
注释: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从心所欲”是孔子的名言。③“矩”指正方形。
扩展资料:
注解
为:这里是帮助的意思。
卫君: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公元前492年 ̄前481年在位。他的父亲因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灵公死后,辄被立为国君,其父回国与他争位。
诺:答应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