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问:“老师是为卫君吗?”子贡说:“好,我去问。”进入孔子的住所,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回答说:“古代的贤人。”又问道:“他们对国君有意见吗?”回答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仁,又有什么可怨的呢?”出来,说:“老师不会做这件事的。”

译文:
冉有问:“老师是为了卫君吗?”子贡说:“好的,我去问。”进入孔子的住所,询问:“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回答说:“他们是古代的贤人。”又问:“他们对国君有不满吗?”回答说:“他们追求的是仁德,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出来后,说:“老师不会去做这种事的。”

注释:

  • 冉有(Rǎnyǒu):孔子的学生,名求。
  • 子贡(Zǐ gōng):孔子的学生,名端木赐,字子贡,以擅长外交辞令著称。
  • 为卫君乎:是否为卫国的君主?
  • 伯夷、叔齐(Bó yí、Shū qí):春秋时期两位著名人物,被后世尊为“古之贤人”。
  • 古之贤人也:古代的贤人。
  • 怨乎:对此感到怨气吗?
  • 求仁而得仁:追求仁德却得到了仁德。
  • 又何怨: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 不为:不愿意去做某事。

赏析:
这首诗是《论语·述而篇·第十五章》中的一段对话,记录了子路和子贡之间的一段对话。在这段对话中,子路询问孔子是否为了卫国君而努力,而子贡则表示愿意去探询此事。当两人进入孔子的住所时,孔子回答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并表示他们追求仁德却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最后,他们出来时,子贡表示老师是不会去做这种事的。

这首诗反映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强调追求仁德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追求仁德可以实现个人道德的提升和社会和谐。同时,也表达了孔子对于政治腐败和权力滥用现象的反感和批评。通过孔子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伯夷、叔齐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们是古代的贤人,并且对于他们的品德和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