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 · 述而篇 · 第三十一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介绍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行为有所准则,四十岁时(不再)疑惑,五十岁时便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人事的理数,六十岁时就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而不感到烦乱,到了七十岁时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了。””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其中,《述而篇·第三十一章》记载的是孔子关于学习和人生境界的论述。
在这一章节中,孔子强调了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 十五岁立志:孔子说他十五岁时就立下了志向去学习。
- 三十岁行为准则确立:到了三十岁,他的言行已经有所
注解
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
昭公:鲁国的君主,名惆,公元前541-前510年在位。“昭”是谥号。
揖:做揖,行拱手礼。
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0岁。
党:偏袒、包庇的意思。
取:同娶。
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
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称为吴孟子,而不称吴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