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诗句】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译文】陈司败询问孔子:“鲁昭公懂得礼仪吗?”孔子回答说:“懂得礼仪。”

【关键词】陈司败:鲁国的一个贵族,是鲁国的大夫。

昭公:即鲁昭公,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孔子曾劝谏他。

孔子:指孔子本人。

退:离开。

揖巫马期而进之:拱手让巫马期先走。

君取于吴,为同姓:鲁国的国君鲁昭公曾经从吴国娶回自己的姊妹,因为和自己是同姓,所以被称为吴孟子。

孰不知礼:谁不知道礼仪。

巫马期以告:巫马期把孔子的话告诉了他。

幸:幸运。

苟有过,人必知之:如果自己有过错,别人一定会知道。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孔子对政治的不满,也表现了他对君子的理解和期待。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自己的原则,不应该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立场。同时,他也强调君子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人云亦云。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他鼓励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判断标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