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论语 · 乡党篇 · 第八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另一种译法】
吃饭不因饭米精便多吃了。食肉不因脍的细便多食了。饭食因湿伤变味,鱼烂了,肉腐了,都不吃。色变了,也不吃。味变了,也不吃。煮的生熟失度,也不吃。不当时的不吃。割的不照正规的不吃。调味之品不合适的不吃。案上肉品虽多,不使吃的分量胜过了五谷。只有酒,不加限制,不及醉而止。只做得一夜的酒,外面街市上卖的肉脯,都不吃。吃完了,姜碟仍留着不撤,但亦不多吃。若赴公家助祭,所得祭肉不过夜,便分颁于人了。自己家里的祭肉,不出三天,也必吃完分完,过了三天,便不吃了。食时寝时都不言语。即使是粗饭,菜汤,瓜类,临食前也必祭,而且必其貌肃恭,有敬意。
介绍
《论语·乡党篇》第八章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记载了孔子在乡党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论语·乡党》第八章是了解孔子生活哲学的重要文献,它不仅体现了孔子对礼仪的严格要求,还反映了他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高尚品德。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人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中的影响力。
注解
脍(kuài):切细的鱼、肉。
饐(yì):陈旧。食物放置时间长了。
餲(ài):变味了。
馁(něi):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
败:肉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
饪:烹调制作饭菜。
不时:应时,时鲜。
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
气:同“饩(xì)”,即粮食。
不及乱:乱,指酒醉。不到酒醉时。
脯(fǔ):熟肉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