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长至日文宴

至日群英会草堂,老人却为闭关忙。
频开缇幕看葭动,细画炉灰纪线长。
望尽日华涂北户,书残云物墁东墙。
剧怜文酒招寻处,近局鸡豚自一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长至日文宴》是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日本文化及宴会的观察与思考。下面将从诗歌创作背景、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

  1. 诗歌创作背景
  • 作者背景:钱谦益,字受之,号尚湖,又号牧斋,常熟(今属江苏)人。他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官礼部侍郎,后因温体仁陷害而被革职。南明弘光时,出为礼部尚书,但清兵南下时降清,任礼部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明史副总裁。半年后,称疾归里,诗文皆工为一时文宗。在政治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波折中,钱谦益的文学创作也显示出深厚的底蕴,其诗作《和长至日文宴》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 历史情境:据记载,8世纪初,日本权臣长屋王于宅邸设宴为新罗使节饯行,宴会上众人所作《于长王宅宴新罗客》组诗,成为研究日本与新罗汉诗外交的重要资料。这场宴会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社交活动,更是日本与新罗之间文化交流的象征。通过这次宴会,可以窥见当时日本社会对汉诗创作能力的重视及其深厚的汉诗文化底蕴。
  1. 内容赏析
  • 宴席描写:《和长至日文宴》中的“至日群英会草堂,老人却为闭关忙”等句描述了宴会的场景和气氛。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宴会上人们的忙碌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繁忙氛围的感慨。
  • 文人墨客:“频开缇幕看葭动,细画炉灰纪线长”,这两句诗展示了宴会上的文人雅士们各自忙碌的情景。他们或观景、或赏心悦目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象,或是细致地记录下宴会的细节。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体现了宴会的热闹与高雅。
  • 个人感慨:诗人在诗中透露出一种对于过去时光和美好记忆的怀念之情。“望尽日华涂北户,书残云物墁东墙”等句反映了他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感慨。
  • 文化意蕴:通过对宴会场景的描写,诗人不仅展现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表达了对日本文化的敬仰。宴会上的文人雅士们对新罗使节的款待,反映了日本在当时的国际交往中的开放与热情。
  1. 艺术特色
  • 形式风格:《和长至日文宴》在艺术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象征手法,如“至日”暗示着重要的时刻,“长屋王”则象征着权力的中心,而“新罗”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场景之中。
  • 语言特色:钱谦益的诗歌语言优美,既有华丽的辞藻,又有深沉的情感。《和长至日文宴》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通过对宴会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 思想深度:除了外在的形式美,《和长至日文宴》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诗中的文人雅士们在享受宴会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这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思考和展望。

《和长至日文宴》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文化风貌,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感悟。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日本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变迁,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