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荒地老梦鸱彝,故国精灵信在兹。
青史不刊亡郢志,白头犹记退耕时。
箫吹江上商飙发,潮漏胥门朔气移。
郑重吴宫鱼脍飨,寒灯一穗闪朱旗。
甲午十月二十夜宿假我堂梦谒吴相伍君延坐前席享以鱼羹感而有述
介绍
《甲午十月二十夜宿假我堂梦谒吴相伍君延坐前席享以鱼羹感而有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在1056年(宋仁宗嘉祐二年,金天会四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所创作的。
原文如下:
甲午十月二十夜,余始至黄,宿于假我堂。梦谒吴相伍君延坐前席,享以鱼羹,感而有作。
梦寐之间,忽见吴君之形,颜色憔悴,如将死之状,惊而问之。君言:“吾不幸遭逢乱世,被朝廷所诬,流窜远方,今已久矣。”余曰:“公何罪之有?但宜自宽,勿忧患也。”吴君曰:“吾受国恩深厚,不能报国而反得罪,心常愧疚不安,此生无以为生矣!”余曰:“公何不思一转圜之计?朝廷待公厚,公当尽言之。”吴君曰:“然!然!”
吴君之言,令余悚然动容。遂与吴君论古今兴亡之变,国家大事,以及时政得失。吴君感慨万分,言:“吾平生志向,欲图恢复中原、振兴中华,然事与愿违,如今身陷囹圄之地,无所事事。”余闻之,心生悲怆,遂与吴君共商对策。
余曰:“今日之世,奸臣当道,忠良被害,百姓受欺。公何不设法营救,以匡扶社稷?”吴君曰:“此事甚难,需耗费巨资,且恐朝廷不肯轻易答应。”余曰:“公不必忧虑。自古英雄豪杰,多有舍小家为大家之事。公若能出此策,必将名垂青史。”吴君闻言大喜,称谢不已。
于是,余与吴君计议许久,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余曰:“公可上书皇上,陈明己见,请求罢免奸臣,任用贤能之士;同时,公可暗中联络四方英杰,共同商议抗敌之策。”吴君闻言,欣然同意。
计划尚未完全成熟,吴君便被朝廷察觉。于是,朝廷下令捉拿吴君。幸而余及时赶到,得以救下吴君。
夜深人静,月光如水。余与吴君相对而坐,共赏月色之美。此时,余感叹人生短暂,时光荏苒。吴君则感慨世事无常,生死轮回。两人相视一笑,心中皆有所悟。
此诗表达了苏轼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关心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与思考。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深沉,展现了苏轼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