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杂感 其十九

茫茫禹迹有风尘,最喜杭州土俗淳。
闭户儒生推玉历,开堂禅子祝金轮。
青衣苦效侏离语,红粉欣看回鹘人。
底事两朝崇少保,高坟棹楔尚嶙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湖杂感》其十九是清代诗人钱谦益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钱谦益,字受之,号牧翁,浙江嘉兴人,是清代杰出的文人兼学者。他以文学才华著称,在明末清初的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时代背景:钱谦益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明朝最终灭亡于清朝,这一历史事件对他个人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生平经历了从忠于明朝到归顺清朝的转变,这一转变使他在后世的评价中备受争议。
  • 创作时间:钱谦益在清顺治十年左右创作了《西湖杂感》二十首中的第十九首,这一时期距离明朝灭亡已有十年,因此此诗反映了他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和感慨。
  1. 内容解析
  • 主题思想:此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通过对西湖风土的描述,表达了对过往时代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 意象运用:诗人通过“东风依旧起青蘋”等意象,传达了自然景物依然如旧,人事变迁无常的主题。同时,“红粉欣看回鹘人”则暗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 社会意义:此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抒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融合。通过西湖作为背景,折射出当时人们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忧虑。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钱谦益的语言风格典雅而含蓄,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使诗歌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不失诗意之美。
  • 结构布局:此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二句点明了季节和景象的变化,中间两句通过对比儒生和禅子的不同行为,展现了时代的不同面貌,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展望。
  • 情感表达:钱谦益在此诗中融入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过去的怀旧和感慨,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和思考。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诗歌充满了深度和广度。

钱谦益的《西湖杂感》其十九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也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