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杂感 其十五

冷泉净寺可怜生,雨血风毛作队行。
罗刹江边人饲虎,女儿山下鬼啼莺。
漏穿夕塔烟烽影,飘瞥晨钟鼓角声。
夜雨滴残舟淅沥,不须噩梦也心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湖杂感·其十五》是清代钱谦益所作。钱谦益作为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其作品不仅体现了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下面将具体分析这一作品:

  1. 作者介绍
  •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被后世学者称为虞山先生。
  • 他的一生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身处乱世之中,却依然保持着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
  1. 诗词原文与翻译
  • 原文为《西湖杂感》二十首中的其十五,内容涉及西湖的自然景观及其历史变迁。
  • 诗句表达了对西湖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1. 词句注释
  • 诗中“冷泉净寺可怜生”指的是西湖边的著名寺庙——灵隐寺;
  • “雨血风毛作队行”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景象,形容自然之力之大;
  • “罗刹江边人饲虎”可能指的是杭州的罗刹江,这里的人与野兽共存的奇特现象;
  • “女儿山下鬼啼莺”则描绘了西湖附近的一处风景,以及夜晚鬼魅啼叫的奇异氛围。
  1. 白话译文
  • 整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美丽风光及历史遗迹,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悟。
  1. 创作背景
  • 钱谦益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
  • 此诗的创作背景与他对西湖的深厚情感密切相关,西湖不仅是他的故乡,也是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
  1. 名家点评
  • 历代学者对钱谦益及其作品有着高度评价。
  • 如清代文学家姚鼐就曾评价钱谦益:“钱牧斋诗才横溢,文采斐然。”

《西湖杂感·其十五》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诗歌,更承载了作者对故乡、对过往和对未来的种种感慨。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描述,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佳作。对于喜爱文学的朋友来说,这首诗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