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杂感 其八

西泠云树六桥东,月姊曾闻下碧空。
杨柳长条人绰约,桃花得气句玲珑。
笔床研匣芳华里,翠袖香车丽日中。
今日一灯方丈室,散花长侍净名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湖杂感 其八》是一首七言律诗,由明末清初的诗人钱谦益所作。诗中描绘了西湖的美景,并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寓意和哲理思考。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西泠云树六桥东,月姊曾闻下碧空。杨柳长条人绰约,桃花得气句玲珑。笔床研匣芳华里,翠袖香车丽日中。今日一灯方丈室,散花长侍净名翁。

  2. 作者简介:钱谦益(1582年—1664年),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散文家和学者,被后世誉为“虞山先生”。钱谦益在明末清初的诗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之作,也有深沉内敛之作,尤以描写西湖美景的七言律诗最为人所熟知。他在清初的政治生活中也颇具影响力,曾任礼部侍郎等职,与东林党有诸多交集。

  3. 诗歌赏析:《西湖杂感》共二十首,其中“其八”作为其中的第八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及对历史的沉思。诗中“西泠云树六桥东”,形象地描绘了西湖边的美丽景色,云树环绕,六桥如画,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而“月姊曾闻下碧空”则表达了诗人对月光之美的感受,仿佛看到了嫦娥下凡,月光照映在碧空之中。

  4. 历史背景:钱谦益的诗歌创作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西湖杂感》的研究,可以发现诗人实际上是在通过西湖这一载体来隐喻南明王朝的历史命运。在诗中多次出现的“西湖志风土”、“宋遗民”等字眼,都透露出诗人对南宋灭亡后遗民身份的认同和感慨。

《西湖杂感 其八》不仅是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歌,更是钱谦益寄托情感和思考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欣赏,不仅能领略到其艺术魅力,还能从中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历史感和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本珍贵的参考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