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灯官烛古珠宫,二十年前两寓公。
画笔空蒙山过雨,诗情淡荡水微风。
断桥春早波吹绿,灵隐秋深叶染红。
白鹤即看城郭是,归来华表莫匆匆。
西湖杂感 其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湖杂感》是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所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与对现实生活的感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和文人的生活状态。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详细介绍:
诗歌原文:《西湖杂感》其七:佛灯官烛古珠宫,二十年前两寓公。画笔空濛山过雨,诗情淡荡水微风。断桥春早波吹绿,灵隐秋深叶染红。白鹤即看城郭是,归来华表莫匆匆。
主题思想:该诗以西湖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同时,诗中也隐含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如“而今纵会空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变迁、名利浮沉的无奈和哀叹。
艺术手法:在艺术上,钱谦益采用了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来展现西湖的美景。他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如将西湖比作“佛灯官烛”和“古珠宫”,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背景:在探讨这首诗时,还需要考虑其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西湖杂感》的创作时间是在明末清初,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文化变革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钱谦益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情感表达:钱谦益在诗中展现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他的这种情感表达,既体现了个人的艺术修养,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历史影响: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学瑰宝,《西湖杂感》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后世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佳作,也是研究那个时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西湖杂感》其七不仅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