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
《论语·里仁篇》第五章
子曰:“君子不忧患,小人常忧患。”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会感到忧虑和困扰,而普通人常常会因各种问题烦恼”。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而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相反,普通人的生活往往充满了担忧、焦虑等负面情绪。
在《论语》中,《里仁篇》第五章是这样描述的:“子曰:‘君子不忧患,小人常忧患’。”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和普通人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孔子通过这一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真正的君子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而普通人的生活则充满了忧虑、烦恼等负面情绪。
总的来说,《里仁篇》第五章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并强调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出高尚的品质。孔子通过这一句话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