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之所欲,但不通过正当的方式获得,就不能长久地保持它。贫和贱是人之所恶的,但如果不通过正当的方式摆脱它,也不能长久地离开它。君子如果放弃仁爱,将怎样来立身处世呢?君子从不间断地践行仁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如此。即使在非常急迫、非常窘迫的情况下,也要如此。”
【注释】:
-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等。
- 里仁篇:指《论语》中的一篇,主要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仁爱的重要性。
- 第五章:指《论语》中某一章节的具体位置,这里指的是“富与贵”这一部分。
- 子曰:孔子说。
- 富与贵:财富和地位。
- 人之所欲:人们所渴望或追求的东西。
- 不以其道得之:不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
- 不处也:不能长久地保持。
- 贫与贱:贫穷和卑贱。
- 人之所恶:人们所厌恶或反感的东西。
- 不以其道得之:不通过正确的方式摆脱。
- 不去也:不能长久地离开。
- 君子去仁:指君子如果不坚持仁爱,就会失去其本质。
- 恶乎成名:如何立身处世。
- 无终食之间违仁:不间断地践行仁爱。
- 造次必于是:在紧急或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如此。
- 颠沛必于是:即使在颠沛流离、生活困苦的情况下,也要如此。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爱的理解和实践,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爱。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的本质,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人们所厌恶的对象。他强调,人们不应该通过非正当的方式获得财富和地位,而应该通过正当的方式摆脱贫困和卑微。此外,他还指出,君子如果不能坚守仁爱,就无法立身处世。因此,他要求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践行仁爱,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如此。这种对仁爱的强调和实践,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