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八佾篇 · 第二十二章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介绍


《八佾》是儒家经典之一,属于《礼记》,主要记载了孔子关于礼仪、政治和教育的观点。

  1. 《八佾篇·第二十二章》

  2. 内容概述

    • 这一章节讨论的是“八佾舞于庭”的问题。根据当时的礼制规定,“八佾”是用于祭祀的大型舞蹈,但在这里被用来表达对周公(即周文王之子)的敬仰和赞扬。
  3. 相关背景信息

    • 周朝时期,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尤其是对于宗庙、社稷等重要场所的规定非常详细。八佾舞是用于祭祀天地神灵的重要仪式之一,象征着国家的威严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4. 哲学思考与文化意义

    • 这一章节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的核心价值,即通过礼仪规范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

5

注解

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摄:兼任。

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