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轻去乡,担釜卧沟侧。
未知何方好,奔走昧南北。
无乃吏政苛,聊欲避所逼。
持檄疾招来,计口给汝食。
诚恐失初心,展转成盗贼。
踉跄返前村,日影正曛黑。
面目半已改,父子不相识。
劝汝秉锄犁,陇上艺黍稷。
妇女勿娇惰,轧轧当户织。
壮者习弯弓,努力卫邦国。
人事苟修诗,天道岂终极。
悯荒二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悯荒二首·其二》是明朝诗人曹溶的一首作品。
《悯荒二首·其二》是明代著名诗人曹溶的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诗中所描绘的是一幅游民因逃避官吏苛政而四处流浪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游民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挣扎,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
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描绘了游民因不堪忍受官吏的苛政而四处逃亡的场景。他们背井离乡,担着简陋的锅具,在沟边休息,却不知何处是归途。这种描述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也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无奈与无助。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作者对游民生活境遇的同情与关切,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批评。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曹溶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来塑造画面,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游民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矛盾。例如,“担釜卧沟侧”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游民的物质贫乏,也暗示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迷茫、焦虑和无助。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日影正曛黑”,既形容了环境的阴沉,也隐喻了游民生活的无望和前途的黯淡。
从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上来看,《悯荒二首·其二》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末清初,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曹溶作为一名官员,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和百姓的疾苦,他的诗歌自然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的同情。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体游民生活的描述,更是一种对整个时代的反思和批判,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悯荒二首·其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困苦和社会的矛盾冲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也可以加深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