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游仙

姑射仙人绰约形,初承帝命入天庭。
霜清玉斧催修月,水冷银河看种星。
汉女骖鸾云作旆,湘妃媵鲤雾为軿。
金泥秘箓新雠罢,诏锡长生亿万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游仙》是明末清初诗人张实居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以下是对《大游仙》及其相关内容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诗人简介:张实居,字萧亭,山东邹平人,明亡后隐居于大谷,采得五色灵芝,因作采芝山堂。他的作品多述怀感叹之作,表现出他对时局的感慨和自我情感的抒发。
  • 创作动机:在明朝灭亡之后,许多文人选择了逃避现实,而张实居却选择隐逸生活,并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的创作动机可能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
  1. 诗歌内容
  • 描写仙境:《大游仙》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仙境中的景色,如“霜清玉斧催修月,水冷银河看种星”等诗句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 仙人意象:诗中还塑造了汉女骖鸾云作旆,湘妃媵鲤雾为軿等形象,通过这些神话般的仙人形象来表达作者对长生不老、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文化背景
  • 汉代游仙文学:汉代是游仙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武帝时期的求仙活动为游仙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和文化基础。汉代游仙文学不仅包括了对仙境的描绘,还涉及了对于神仙世界的想象与探索。
  • 早期道教影响:早期道教经典中的神仙思想也为《大游仙》等作品提供了灵感来源。道教的神仙传说和修炼观念在当时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这些观念影响了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表现形式。
  1. 艺术特色
  • 形式严谨: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大游仙》在形式上保持了律诗的传统规范,每个句子都符合严格的平仄和押韵要求,展现了诗人在诗歌形式上的严谨和精细。
  • 意境深远:诗歌通过描写仙境的美景和仙人的形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艺术世界。诗人通过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传达了超越现实、追求理想境界的情感诉求,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1. 历史价值
  • 文学价值:张实居的《大游仙》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游仙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展示了明代晚期文人对仙境的想象和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
  • 文化传承:这首诗作不仅是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体现,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游仙文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可以促进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通过对《大游仙》及其相关背景的介绍,不仅能够了解到这首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文化意义,还能更深入地认识到游仙文学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