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园茄

园蔬生自好,微物亦盘飧。
锦里芋相似,青门瓜共繁。
尝新沾夏寔,垂露摘秋原。
遥忆霜风里,根株何处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食园茄》是明末清初诗人徐枋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徐枋,字昭法,号俟斋、秦余山人,是明季长洲人。他生于崇祯十五年,是一位举人。他的生平经历了明朝的覆灭和南明的灭亡,这一历史背景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 由于家国的不幸,徐枋选择隐居不问世事,他以绘画为生,卖画自给,晚年更是在邓尉山中过着隐逸生活。这种经历使得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深切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沉思。
  1. 诗歌内容
  • 《食园茄》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茄子的生长过程和其与自然的关系。诗中通过对园茄生长环境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 诗中的“锦里芋相似,青门瓜共繁”描绘了茄子与周围植物的共生关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万物相依共存的认识。
  • “尝新沾夏寔,垂露摘秋原”则表现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和对丰收的喜悦,以及在收获时感受到的自然之美。
  • 最后,“遥忆霜风里,根株何处存”则透露出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无常岁月的感慨。
  1. 艺术价值
  • 《食园茄》以其朴素无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到见解。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质朴的情感流露,这种表达方式更能够触动人心,引发读者的共鸣。
  • 通过对茄子生长过程中细节的描写,诗人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自然之中,使得诗歌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深度。
  1. 文化影响
  • 《食园茄》不仅仅是一首诗,它还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珍珠。诗中所体现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食园茄》不仅是徐枋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于生活、自然和文化的一种深刻理解和表达。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每一位文学爱好者去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