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山阴道中

咫尺江山,黄水外,龙堆相发。
最愁见、边云群起,牛羊无别。
白草已将青草变,平城病与长城没。
倩芦笳、吹出汉宫春,梅休折。
天断处,沙如雪。
天连处,沙如月。
总茫茫冰冻,未秋寒彻。
柳未成条风已断,莺将作语春频歇。
劝行人、身滞紫游缰,教华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屈大均的《满江红·山阴道中》是一首充满壮阔景象和深沉感慨的古诗

这首诗作于明末清初之际,作者屈大均,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诗人。在屈大均的作品中,既有豪迈激昂的边塞诗,也有深沉含蓄的山水诗。他的诗歌作品被后人整理为《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屈大均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满江红·山阴道中》便是这样一首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寄托了作者对国事家国的深切关怀。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诗歌原文
    咫尺江山,黄水外,龙堆相发。最愁见边云群起,牛羊无别。白草已将青草变,平城病与长城没。倩芦羊、吹出汉宫春,梅休折。
    天断处,沙如雪。天连处,沙如月。总茫茫冰冻,未秋寒彻。柳未成条风已断,莺将作语春频歇。

  2.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朝末年,国家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屈大均身处乱世之中,心中充满了忧虑和不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屈大均通过自己的诗歌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以及对个人前途的迷茫和无奈。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屈大均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那个时代文人共同的心声。

  3. 艺术特色
    《满江红·山阴道中》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个性。首先,在诗歌形式上,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这使得诗歌更加精炼紧凑。其次,在语言表达上,屈大均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再次,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最后,在艺术效果上,这首诗通过宏大的自然景观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屈大均的《满江红·山阴道中》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文学价值的古典诗词。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个人前途的思索,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不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