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 隋宫故址

垂杨几树是隋家。
欲问后园鸦。
飞过玉钩斜。
拂片片、风前乱花。
红桥流水,穿桥廿四,流尽旧繁华。
把酒坐晴沙。
且数数、春如钿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太常引 隋宫故址》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屈大均创作的一首词。在这首词中,屈大均以深沉哀怨的笔触描述了隋朝的宫殿遗址,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作者对往昔繁华的回忆与感慨。

《太常引 隋宫故址》作为一首古典词,其文学价值体现在多方面:

  1. 艺术特色:屈大均在这首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诗词格律,特别是“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使得这首词在结构上规整严谨,同时也符合当时的文学审美标准。

  2. 情感表达:词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感,通过对隋宫遗址的描绘,折射出历史兴衰和王朝更迭的主题。这种对过去辉煌与衰败的描述,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深深触动读者的情感体验。

  3. 文化内涵:该词还融入了许多古代的文化元素,如紫泉、玉玺等,这些词汇的使用,既丰富了词的内容,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4. 历史意义:作为历史见证者,屈大均通过《太常引 隋宫故址》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兴亡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这种关注不仅有助于后人更好地理解历史,也是对后世的一种启示和警醒。

  5. 语言魅力:屈大均在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化的写法,让自然景物仿佛有了人的情感和行为,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屈大均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岭南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也在文化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屈大均的生平经历和思想观点,尤其是他对反清活动的态度,也为后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太常引 隋宫故址》不仅是屈大均文学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向世人展示了古代诗词的魅力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位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