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斗曲 其二

儿既上箸襦,复㡓不须作。
箸襦下当暖,熨斗火方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熨斗曲 其二》是屈大均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出自《翁山文外集》。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对母爱的深沉情感

《熨斗曲 其二》的创作背景与其作者屈大均有着紧密的联系。屈大均(1630—1696),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的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他一生经历了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历史变革,其诗歌多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个体命运。屈大均在反清活动中曾改名改服,后成为僧人,中年时期还改儒服以应对时代的需求。这些经历使他的诗作中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感和现实关怀。

《熨斗曲 其二》的内容主要描述了母亲为孩子准备温暖衣物的场景,以及孩子感受到母爱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依赖和需求。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且含义深刻,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传达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诗中“箸襦下当煖,熨斗火方大”一句,不仅描绘了母亲为孩子缝补衣物的情景,也象征着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而“儿既上箸襦,复㡓不须作”则表达了孩子对母亲劳作的理解和感激。

《熨斗曲 其二》不仅是屈大均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