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道遇吴百朋推官补选赴都

夫君旧名谳,补阙上燕关。
八月寒风急,相逢淮海间。
官程环古道,客思满秋山。
几树王庄柳,流连未忍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淮安道遇吴百朋推官补选赴都》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淮安道遇见吴百朋的情景,以及两人之间的交流和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朝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下面将围绕此问题进行分析:

  1. 作者及诗歌简介
  • 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浙江萧山人,字大可,又称西河先生,是位学者和诗人。
  • 该诗作于何时何地尚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
  1. 诗歌原文与解读
  • 根据提供的诗句“夫君旧名谳,补阙上燕关”等,可以推测这是描述吴百朋被朝廷任命为大理卿的情况。
  • 诗中的“八月寒风急,相逢淮海间”表达了作者和吴百朋在旅途中的相遇和彼此间的关心。
  1. 诗歌的历史背景
  • 吴百朋在明朝时曾长期在军旅中服役,其事迹可能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有深远影响。
  • 诗中反映出的朝廷决策过程及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揭示了明朝晚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
  1. 作者的生平与贡献
  • 毛奇龄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尽管毛奇龄后来流亡多年,但其文学成就仍受到后人的认可和尊敬。
  1. 诗歌的主题与风格
  • 该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主题,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 诗歌的风格体现了明末清初文学的特点,注重抒情和叙事的结合。

《淮安道遇吴百朋推官补选赴都》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它记录了明朝晚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文人的生活状态。通过这首诗,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