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庐陵就宴诗 其一

日饮庐陵酒,还看醉孟嘉。
宦游同是客,宾至久如家。
山管寒吹雨,江螺碧抱沙。
当杯看烛影,舞袖几行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于庐陵就宴诗》的作者为明代诗人毛奇龄,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在庐陵就宴时的所见所感的诗歌。诗中描绘了作者携行屐出郭、芳洲载旅觞的景象,同时表达了春天来临的喜悦和夜晚欢情的延长。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详细解析:

  1. 作者简介
  • 毛奇龄(1673年-1723年),字仲音,号松居、青玉老人等,清代著名的诗人及文学家。他的生平与作品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学方面,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人们的赞赏。
  1. 诗歌原文
  • 出郭携行屐,芳洲载旅觞。
  • 陶公过栗里,山简在高阳。
  • 花雨迎春发,欢情入夜长。
  1.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观描写:通过“出郭携行屐,芳洲载旅觞”的描写,展现了庐陵地区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
  • 历史文化背景:“陶公过栗里,山简在高阳”,这里提及的历史人物——陶渊明和山简,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厚重感,也为诗增添了一种历史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
  • 情感表达:从“花雨迎春发,欢情入夜长”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对春日美景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欢乐和期待的情绪,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诗意的美。
  • 艺术特色:毛奇龄的诗歌多采用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使读者能够在品读的同时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感的独特表达。

这首《于庐陵就宴诗》不仅是对庐陵地区景色的一次生动描绘,也是对人生百态的一种深刻感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毛奇龄成功地将个人的感慨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深刻思想和艺术美感的作品。

相关推荐